十年纲要规划圆满收官 儿童发展实现五个优先

  2011—2020年,重庆市政府颁布和实施了直辖以来第三轮儿童发展规划,全市各级妇儿工委及成员单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紧扣儿童纲要(规划)目标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狠抓责任落实,儿童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据最新统计监测数据显示,我市儿童发展规划已圆满收官。

  儿童健康优先供给

  大力提高人口素质和儿童健康水平,健康领域中18项重点量化指标100%达标。

  出生质量稳步提升。建立3所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中心,全市新生儿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62%。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103.72%,产前医学检查率达98.29%。严重致残的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97‰,连续六年控制在10‰以内。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1.95%,有效控制在2%以下。

  儿保服务稳步规范。建成儿童保健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并初步建立高危儿童保健转诊机制。建设市级妇幼保健重点专科,打造20所儿童保健相关特色专科。进一步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上升至92.14%、93.40%。

  救治能力稳步增强。儿童医院礼嘉分院全面建成,区县均设置1所妇幼保健机构,儿科医院床位、儿科医院专业技术人才实现倍增。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核心指标分别下降至1.69‰、2.92‰和4.69‰,优于国家同期平均水平。

  营养状况稳步改善。实施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健康行动、学生营养改善行动、贫困地区营养干预行动等。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74.58%。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为0.86%,贫血患病率为4.36%。中小学生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连续7年保持在95%以上。

  儿童教育优先发展

  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园,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市公办园占幼儿园总数49.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快速上升,由2010年70.90%提高到90.30%,提高19.4个百分点,普惠率巩固在88.3%,“入园难”“入园贵”现象逐步缓解。

  义务教育整体发展。开展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专项工作,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场地达标率87%,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坚持划片招生、就近入学政策,全市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比达到97.8%。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5%,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为99.99%、99.86%,连续十年巩固在99%以上。

  高中教育特色发展。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8.48%,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升,由2010年的30.00%提高到2020年的53.3%。

  特殊教育大力发展。建成39所特殊教育学校,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7.5%。建立从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六个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安排资助资金563亿元,惠及学生4151万人次。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资助600余名孤儿就读全日制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成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9个,市级家风家教创新实践地基101个,市级示范性家长学校590个,建立1.54万个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家教知识普及率达96%。

  儿童福利优先保障

  着力完善儿童权益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儿童各项权益。

  医疗保障实现扩容增面。全市儿童参保人数达到583.29万人。建立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政策,将儿童“两病”(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等纳入医保重大疾病、门诊特殊病保障范围。

  特殊儿童实现全面兜底。建立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有效保障3000余名孤儿基本生活。集中供养、社会散居孤儿补助标准分别达到1456元/月、1256元/月,保障标准均位居西部地区前列。建成0—6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康复机构161家,较2012年数量翻了三番。农村留守儿童数降至15万人,均纳入有效监护范围。

  福利机构实现提档升级。进一步优化儿童福利机构区域布局,打造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新建、改扩建万州、涪陵、永川、黔江等区县儿童福利院和2个市级儿童福利院。全市福利机构供养儿童共计800余名,儿童福利机构的残疾儿童康复训练率达到100%。

  成长环境优先改善

  着力营造儿童优先的社会氛围,儿童成长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儿童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市38个区县建成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有村(社区)“儿童之家”1.1万所,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720所。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儿童关爱体系不断优化。

  儿童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超过99%,累计出版各类少年儿童图书超过1000万册,儿童公共文化服务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重庆科技馆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已累计接待以儿童为主体的各类观众超过2000万。全市累计举办青少年科技竞赛1600余项,青少年参加科技竞赛超2100万人次。

  校园安全防线更加筑牢。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专项定期整治,落实高危人员稳控措施;严厉打击校园及周边抢劫、诈骗、盗窃、非法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以中小学校园周边书店、报刊摊点、文具店等场所为重点,集中清查妨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有害出版物及信息。

  儿童权益优先保护

  着力完善儿童权益保障体系,切实维护儿童各项权益。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积极推进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框架,确定了《重庆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重庆市惩治拐卖妇女儿童条例》《重庆市反家庭暴力条例》等立法项目,建立健全预防性侵未成年人、保护未成年人人身权益“五项机制”。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站1392个,实现儿童援助工作的基层全覆盖。建立全国首个省级“一站式”询问、救助工作示范点,区县建立“一站式”工作站17个。

  法治宣传不断深化。组织开展“守护花季 相伴成长”防性侵、“关爱儿童 反对拐卖”“不让毒品进我家”“莎姐进校园”等法治教育宣传讲座,年均受教育人次达400多万。将法治教育纳入了中小学地方课程,中小学法治副校长配备连续9年达100%,法律素养不断增强。

  司法保护不断加强。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呈整体下降趋势。2020年全市法院共判处未成年被告人占同期一审判处被告人总数的1.93%,比2010年降低5.86个百分点。2016年以来,全市法院发出人身保护令795份,为受到家庭暴力威胁的儿童提供保护。

  供稿:重庆市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本站所刊载的作品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投稿,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声明也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正确性与可靠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