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批准2020年下半年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通知》,批准51个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知》明确,有关厅(委)要加强管理,指导中外合作办学者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依法依规办学,切实引进外方优质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伴随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形成了更多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中外合作办学,作为地方院校获得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很好丰富了国内高等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需求,近年来得到了蓬勃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院校在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在灵活运用国外先进教学资源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融入的传统文化导入路径、中国文化认同路径、本土文化植入路径,继而打造本土化教育建设新高地!
第一,加强地方院校合作办学课程思政。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必须结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学校定位和地域文化优势,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利用自身地域文化优势形成国际特色品牌,使课程思政成为区域加国际的办学特色优势,将自身的特色和优良传统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体系的建设中,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二,创新课程德育理念,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首先,以推动“课程思政”为目标,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其次,要优化课程设置、修订教材讲义、设置知识点考核、制定育人目标、规范育人评价标准,在完成中外合作办学课程既有教学目标的同时,最大化思政教育语言素材的课堂效用。最后,突出现实问题导向,技巧性地运用国外先进教学资源,挖掘思政教育素材,引导学生理解、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
第三,注重传授互动,构建思政元素特色多元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树立国际化与民族化协同观。既要有机融合国内外先进教学资源,以“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为教学理念,采用中西合璧的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的多元课程教学体系;更应坚持“文化育人”原则,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打破教学时空限制,地域文化特色与国际化实践结合无缝对接,构建思政元素特色多元课程体系,并在构建过程中,课堂教学加强中国元素,以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为特定语境,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
第四,打造融媒渠道,搭建以德育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智能教学平台。贴近学生生活,创建中国文化元素和地域特色文化的英语语料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学科特色专业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教学内容,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课上出“思政味道”,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以科研教研成果支撑教学,将地域特色等传统文化语料库、自主开发的课程学习软件及语料库学习平台等成果,与现有通用智慧教学平台等辅助教学平台相融合,形成智能学习平台。以德育人的智能学习平台,实现课程思政教与学的全过程数据收集,实现课程思政文本电子化、学习直观化、分析多元化、结论科学化、成果数据化,提供课程思政教与学的最优路径,并使之成为地方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文/徐常兰、郭志斌)
本站所刊载的作品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投稿,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声明也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正确性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