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机关腾退办公楼等资源,补齐公办园学位缺口。出台《绵阳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指导各地开展普惠性民办园分级认定工作,落实生均公用经费财政补助标准,积极扶持普惠 性民办园发展。制定《绵阳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全市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小组,建立联审联管机制,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使用。截至 2020年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 52.50%,比 2011 年增长14.51%;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 84.35%,超额完成国家、省“80·50”目标任务,“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二)完善机制,强化师资。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利用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的结余编制,为全市公办园增核幼儿专任教师编制805名。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坚持统筹考虑、同等对待、整体实施公民办幼儿教师培训。充分利用四川幼专的教育教学资源,深入开展“校地合作”。在全省范围率先建立了学前教育“研究共同体”,孵化出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名优幼儿园。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示范性幼儿园 24 所,占全省示范性幼儿园的近 1/10,居地级市第1位。
(三)规范办园,提高质量。在全省范围率先开展学前教育质量专项监测,出台《绵阳市学前教育质量评价方案》,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加快幼儿园规范化、高品质发展。积极发挥示范性幼儿园引领辐射作用,通过送教下县、送教下乡、对口帮扶薄弱园、结对携手姊妹园等举措,助力全市全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幼儿园缩小质量差距,扩大优质资源,全市学前教育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众多国内同行前来学习观摩。
本站所刊载的作品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投稿,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本站只负责对文章进行整理、排版、编辑,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声明也不保证其内容的有效性、正确性与可靠性